18132026-_1

政治的語意學你生厭嗎?

不論香港在1841年至1997年間是被英國透過不平等條約佔領還是中國 / 清廷給英國「常遠主掌」;不論香港是一個殖民地還是早已被剔除殖民地名單的城市;不論在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,還是中國收回香港還是已擁有主權而收回香港的治權,還是英國將主權移交,或交回租借地。其實這些都是曾經或現在香港管治者的話語權。作為歷史老師,可以帶學生研討一番這些用字背後的政治的語意學和權力符號學,但我們反而希望學生認真認識,在過去的日子裡,就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地理意義上土地,有哪些人做了什麼,為之後居住在這裡的人或多或少做了貢獻。

尋尋覓覓建港人

聖公會蔡功譜中學的一班中四學生最近到香港墳場(前又稱殖民地墳場)考察。我們設計了「尋寶」(treasure hunt) 遊戲,不過,所尋的寶是何東、何啟、楊衢雲、史釗域、郭士立、遮打共6位香港歷史人物的墓碑。他們都是對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香港,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。現今的香港人也未必認識他們,只見用他們名字命名街道。但學生透過此學習旅程認識這些分別是長袖善舞的買辦、為華人引入西方醫學的醫生、被清廷暗殺的革命家、公立學校之父、開埠初年的撫華道、促進九龍發展的九倉和置地創辦人。了解這些人物身處在上一個世紀之交、同樣是風雲變色的香港。

18132027-_2
歷史考察 x 電子學習新潮流

為了提升學生學習興趣,學校老師要希望做多一點。在原有課程上,安排學生進行戶外考察等,而為了加強考察的趣味性和學習的互動性再配合教育的新潮流,結合電子學習於考察活動中。把歷史、電子學習和考察活動「cross over」。學生分組利用平板電腦及電子學習軟件設計的活動,了解這些歷史人物。學生在香港墳場之內跟著地圖和線索,尋覓歷史人物之墓。歷史學習與教學應該放下政治爭拗,照應教學上不同的重點發展項目,更重要是關註學生的學習興趣,又能減輕老師的重擔,把教學的能量用得更聚焦。

18132027-_3
命名活動激發創意

將電子學習「新鮮事」結合到本科的強項- 實地文化遺產考察相配合,其實已有很多好例子。例如《歷史考察易 – 長洲太平清醮》流動應用程式。它把非能每天參與的盛事及不為人知的背後準備功夫,帶到學生面前,以電子平台突破時空。而我們這次的嘗試,卻是把學生基到歷史人物的遺蹟前,利用考察中親眼看見的資料,如墓碑設計、墓誌銘等,以電子學習方法,加強學生對歷史人物的理解。籌辦活動的老師當初沒有這個「尋墓之旅」的活動名稱,它反而是學生在參與活動後體會而來建議老師使用,可見活動令學生發揮新意!

「鴨仔團」不能做到的任務

電子平台進行考察,為我們提供了不少好處。

第一,學生可以自主學習,按自己進度進行,而無需要等候其他組別,由以往「鴨仔團」式的單向講受,變成學生為本、與考察場地互動。誠然,活動之後,從學生的意見回應表中可見,他們對這個考察糢式表示欣賞!他們重視「自己」「親身」「自由」地找歷史名人的墓,這令學生得到「比課堂深刻」的學習成果。真正做到「學」重於「教」,令學生獲益良多。

18132028-_5
互動問題促進學習興趣

第二,學生可以做的題目更多元化,由選擇題到填充題到開放式題目,如:在考察何啟墓時,學生被問及:「此墓上有十字架,顯示墓中主人信仰基督教。為何一個土生的華人會信奉基督?你認為原因何在?試加以解釋。」甚至延伸題,在何東墓前,電子平台要求學生回答:「此墓主人為何不葬於昭遠墳場而選擇香港墳場?試推論兩項可能的原因。」 延伸題中,學生可上網尋找更多資料,可促進學生自學,令這一代千禧後學生,對歷史產生濃厚興趣。

第三,學生對自己所探求的知識的「擁有感」(ownership)更高,此後,更有動機進行其他的探究。同學的回應中表示他們對當日所考察的名人,有頗高的動機再加以了解。

18132028-_6
電子產品要局限還是發展?

事實上,安排這個路線是為將來初中的課程鋪路,希望引領學生踏足前人殉葬之地,思考其生前對香港的影響,讓學生了解到我們在課本上見到的人,是與我們息息相關,曾在同一地區生活過。運用電子平台,有助於我們提高學生的考察興趣,增強學生的動機。老師世覺得有趣。老師們事後檢視,大可以大膽一點,放手讓學生自己拿著手機,找數個最感興趣的墓碑,然後上網進行資料探查,完成後與同學們分享(或設題讓考考其他同學) 。這樣也令學生明白,也應讓老師成年人明白,手機和平板電腦有其正面、促進學習的功能,面對普世學生濫用手機-校方禁機的困局,我們是否能另闢蹊徑,引導學生善用手機?

文:關志恆老師(伊利沙伯中學舊生會湯國華中學)& 葉偉文老師(聖公會蔡功譜中學)

 

發表回覆

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。 必要欄位標記為 *